【五分钟讲实验】牙周炎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详解!

2. 常用牙周炎造模方法
3. 结扎法
① 实验动物:SD 大鼠。
② 实验材料:显微外科手术器械、正畸结扎丝。
③ 实验过程:
a. 大鼠麻醉后采用直径为0.2 mm的正畸结扎丝结扎大鼠双侧上领第一磨牙。
b. 结扎丝在大鼠上领双侧第一磨牙远中侧进入,环上领第一恒磨牙一周后,用针持在腾侧结扎固定,置于龈下,并保证结扎丝不脱落。
c. 术后待大鼠全部苏醒,即可喂食常规鼠料和水。4周后进行组织学观察,确定建模是否成功
④ 注意事项:
结扎材料有尼龙线、细丝线、橡皮圈、正畸用钢丝等,其中正畸不锈钢丝结扎的效果最好,成功率更高。 l在建模过程中要定期检查结扎材料是否脱落,或根据需要进行更换。 l此方法在结扎时可拨离牙颈处包裹的牙周组织,从而造成轻微的机械性损伤。
⑤ 优点:成本较低、操作简单、疾病开始时间明确、结果可预测,为目前建立牙周炎模型首选的方法
⑥ 缺点:引起的是急性牙周炎病变,与人牙周炎病变过程不同;结扎过程可能造成牙周组织创伤。
4. 接种牙周致病菌法
① 实验动物:6周龄SD大鼠。
② 实验材料:牙龈卟啉单胞菌、卡那霉素或安苄素。
③ 实验方法
a. 实验前4天,按20mg/只的剂量经大鼠肌肉注射卡那霉素或安苄素, 1次/d,以便抑制不利于牙龈卟啉菌定居生长的内源性细菌;
b. 给予抗生素3天后,取50g/L的低黏性碳氧甲基纤维素牙龈卟啉菌悬液,经管饲使细菌涂于龈缘乃至整个口腔,每天一次连续三天。
c. 6周至4月左右,可出现牙龈红肿以及牙槽骨吸收,尤其是在磨牙的邻接面位置,表明牙周炎造模成功。
④ 接种菌类
牙周致病菌主要有牙龈卟啉单胞菌、伴放线聚集杆菌、具核梭杆菌、中间普氏菌、福赛坦氏菌、齿垢密螺旋体等。牙龈卟啉单胞菌已被确定为主要的牙周病原体之一,是最常用于牙周炎模型建立的牙周致病菌。
⑤ 优点:造模方法简单,单菌就能诱导牙周炎的发生,多菌引起的感染更严重。
⑥ 缺点:造模周期较长,但单独使用可能比接种细菌联合结扎的方法效果略差。
5. 注射脂多糖法
① 实验动物:6-8周龄SD大鼠。
② 实验材料:LPS(LPS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中的成分,是革兰阴性菌具有的一种致病物质,具有很高的毒性和抗原性。LPS可以进入牙周组织导致炎症和牙槽骨吸收)。
③ 实验方法:
a. 大鼠麻醉后,在第1和第2磨牙之间颊侧自龈沟注射LPS 0.1mL,2mg/mL,3次/周。
b. 注射3周后,牙槽骨轻微吸收,5周时牙槽骨吸收明显,建立模型速度与人类牙周炎相近,更接近人类牙周炎发病状态。
④ 优点:LPS建立牙周炎模型优点是实验可控性好、节省时间、具有可重复性。
⑤ 缺点:不足之处是LPS纯化过程较复杂,而且LPS生物化学功能不稳定。
6. 高糖黏性食料喂饲法
① 实验动物:稻鼠。
② 实验材料:高糖饲料
③ 实验方法:
a. 从实验当天起喂食糖水和高糖饲料饮食喂养。约22周时高蔗糖饮食组稻鼠牙周袋深度、牙槽骨高度等临床指标均比标准饮食组差。
b. 高糖黏性饮食不利于牙齿的自洁,为鼠类口腔中细菌生长、繁殖提供了较有利环境。
④ 优点:是避免了结扎等造成的鼠牙周组织机械损伤,
⑤ 缺点:只适用于仓鼠、稻鼠这类牙根之间分叉较小,对牙周炎较敏感的鼠类。